莊稼長得好,全靠水跟肥,根據馬鈴薯生長規律和對營養需要情況安排水肥,既能減少成本,又能滿足馬鈴薯的需求,那么,馬鈴薯需水量究竟多大吶?根據科學家測定,馬鈴薯的蒸騰系數較大,為400~600,也就是每形成1千克干物質,需消耗掉400~600升水。折成鮮薯,每生產1千克鮮塊莖,要消耗掉100~150升水。按每畝達到3噸塊莖的產量,在整個生育期中,不算地表直接蒸發的水分,每畝馬鈴薯要消耗300~500m³水。
至于馬鈴薯的需肥規律則是:每生產1000公斤馬鈴薯塊莖,需要在土壤和施用的肥料中吸收可利用的大量元素,純氮5公斤,純磷2公斤,純鉀11公斤。
底肥基肥使用

肥:馬鈴薯生長所需元素主要來源于基肥,基肥要施足、重施?;室杂袡C肥為主、化學肥為輔,基肥以緩效、遲效肥料為宜,防止元素流失,多采用穴施、土掩埋,忌施氯基肥,馬鈴薯屬氯敏感作物,請勿施用氯化鉀和含氯離子的復合肥。一般底肥的施用有兩種:
(1)全層施肥 50公斤活性硅鈣鎂有機肥+50公斤硫酸鉀復肥(15-0-15,沙土地30公斤)每畝充分混合后整地播種。播種時最好不要讓薯塊幼芽直接接觸肥料。
(2)條施 50公斤活性硅鈣鎂有機肥(沙土地30公斤)+50公斤硫酸鉀復肥(15-0-15)每畝充分混合后將肥料直接撒施在播種溝內,然后用土覆蓋。播種時種塊不宜與肥料直接接觸。
發芽期
水:發芽期所需的水分基本靠種薯自身中的水分來供給,芽塊重量如果達到30~40克,就可以提供24~32毫升水供給幼芽用。當芽眼根長出后,植株利用芽塊供水的同時,根系開始吸收土壤中水分,所以墑情一定要好才行,如果嚴重缺水,根系生長要受到影響。
苗期
水:幼苗期即出苗20天之前一段時間,從出苗到初現蕾,因苗小、葉小、氣溫不高、蒸騰量小,所以需水較少,但是由于苗期根系弱,吸水力不強,因此必須使土壤保持一定的含水量,才能保證幼根很容易從土壤中吸收到水分和養分,確保幼苗生長。
發棵期(塊莖形成期)
水:發棵期就是從現蕾到初花,塊莖開始形成,地上部莖、葉片逐漸旺盛生長,根系伸長,蒸騰量加大,植株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養分建造各種器官,為增產打下基礎。此期需水量占總需水量的30%,水分如果供應不足,生長遲緩,塊莖數量減少,早起落蕾或花朵小。
肥:第一次追肥——在出苗后20-25天時,追肥的同時,補充鈣肥、鎂肥、鋅、錳等元素
(1)粘土、壤土地追肥:發棵期每畝20公斤硝酸鉀復肥(16-0-16)+7.5公斤硫酸鉀于馬鈴薯發棵時追施。施用方法為開溝條施或挖穴點施均可。但施后須先用土覆蓋以免揮發損失,然后澆水,利于溶解。
(2)沙土地追肥:齊苗后,每隔10天左右每畝用12-15公斤硝酸鉀復肥+3-4公斤硫酸鉀混合追施。共追3-5次。追施的方法為開溝或挖穴,施肥后用土覆蓋,然后澆水,也可雨后追施。
塊莖膨大期
水:塊莖膨大期,發棵期結束往后延續15~25天,從開花至終花,塊莖體積和重量加快增長,光合作用增強,由以地上莖葉生長為主轉為以地下塊莖生長為主,是需水量最多的時期,這時的需水量占總需水量的50%以上,是需水的最敏感時期,絕對不能缺水,有“花期缺水瞎地蛋”的諺語。
肥:1、現蕾時進行第二次追肥,每畝用30公斤硝酸鉀復合肥(16-0-16)+10公斤硫酸鉀混合追肥,促莖葉持續生長,增加光合作用面積,有利于塊莖的膨大。追肥宜在下午進行,應避免肥料沾上葉片。
2、馬鈴薯地下塊莖迅速膨大時期,注意補充鎂肥每株施硫酸鎂50~60克,兌清水或腐熟的糞水淋施,或在植株周圍挖淺溝施,以促進地下塊莖迅速膨大。
干物質積累期
水:膨大期結束延續15~25天,轉入大量干物質積累時期,需要適量的水分,保持葉片的壽命,保證營養吸收和光合作用產物向塊莖轉移,增加養分積累。此期的需水量占總需水量的10%。水分不宜過多,防止因水多造成塊莖皮孔開張,病菌侵入,易于腐爛。
其他
水:1、雨水較多的地方,采取高壟種植的方法,并在播種時留排水溝。
2、干旱地區,要逐步增設澆水設施,修井開渠以保證在馬鈴薯需水時進行澆灌。
3、空氣濕度小時,會影響植株體內水分的平衡,減弱光合作用,使馬鈴薯的生長受到阻礙,而空氣濕度過大,又會造成莖葉瘋長,特別是葉片夜間結露,很容易引起晚疫病的發生和流行。